。1) 母質:首先,直接影響著成土過程的速度、性質和方向。其次,母質對土壤理化性質有很大的影響。一般地說,成土過程進行得愈久,母質與土壤的性質差別就愈大。但母質的某些性質卻仍會頑強地保留在土壤中。
。2) 氣候: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。土壤與大氣之間經(jīng)常進行水分和熱量的交換。氣候直接影響著土壤的水熱狀況、土壤中物質的遷移轉化過程,并決定著母巖風化與土壤形成過程的方向和強度。氣候要素如氣溫、降水及風力對土壤形成發(fā)育具有重要的影響。
。3) 生物:生物將太陽輻射能轉變?yōu)榛瘜W能引入成土過程,并合成土壤腐殖質。在土壤中生活著有數(shù)百萬種植物、動物和微生物,它們的生理代謝過程構成了地表營養(yǎng)元素的生物小循環(huán),使得養(yǎng)分在土壤中保持與富集,從而促使了土壤的發(fā)生與發(fā)展。
(4) 地形:是土壤形成發(fā)育的空間條件,對成土過程的作用與母質、氣候、生物等不同,它通過影響地表物質能量的再分配,從而影響成土過程。新構造運動及地形演變更是影響土壤發(fā)生發(fā)育的重要因素。
。5) 時間:母質、氣候、地形、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強度,均隨著土壤年齡的增長而加深,可從土壤剖面分異、土壤形態(tài)和性質上反映出來。
。6) 人為因素:人為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受社會制度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制約,而且這種影響具有雙向性,即可通過合理利用,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環(huán)方向發(fā)展,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。人類活動一是通過改變成土條件,二是通過改變土壤組成和性狀來影響成土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