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1) 灰化土剖面分異明顯,土體構(gòu)型為O-Ah-E-Bsh-C型。
。2) 表層有機質(zhì)含量高,可達400克每千克以上,向下銳減。腐殖質(zhì)組成中以富里酸為主,胡敏酸與富里酸比值低于1.0,在底土層可低于0.3。
(3) 土壤呈酸性反應(yīng),pH常低于5.5或5.0。
。4) 交換性酸量較高,高者達10厘摩爾(+)每千克土以上,且以灰化層最多,可達15厘摩爾(+)每千克以上,表土層交換性氫占交換性酸量的40—50%以上,而淋溶層和底土層約占10~13%。
(5) 陽離子交換量低,一般低于12厘摩爾(+)每千克土以下,而我國大興安嶺北端的漂灰土則較高,達19—22厘摩爾(+)每千克。鹽基飽和度低,一般低于29%,而我國灰化土<40%,高山灰化土則達70~85%。
(6) 整個剖面中各種氧化物均有明顯的流失,尤以Ah和E層最顯著,除了鈣、鎂、硅等大量淋失外,鐵、鋁有明顯的淋溶淀積。
。7) 粘粒含量從表層向下明顯增高,淀積層粘粒含量有些可為灰化層的兩倍左右,質(zhì)地有明顯的突變性。
。8) 粘土礦物沿剖面有明顯的變異。灰化層和表層以蒙脫石與高嶺石為主,而底層則以水云母、蛭石及綠泥石為主,說明灰化土形成過程中,發(fā)生了水云母→蛭石→蒙脫石→高嶺石、由2∶1型向1∶1型的蝕變過程。